那烦人的腰封哪发展起来的,要不改进设计一下?
有没有可能处理成这样的腰封呢?
一日,整理床头图书馆的书,因为临近原样不动的送它们回去的日子了,发现有护封的书,护封被我拆了放在一边,再回头看给崽买的《三体》,每一本书的腰封他也拆了放在一边,再回想好像这是每一次借书的时候的习惯操作了,放在书架或者堆叠在桌上的情况下还好,把书拿在手里看的时候,真的是一言难尽,手指托起书的同时,还要借一点捏合的力让书不要从腰封或者护封里面滑出,再别提两个buff一起叠加状态下手指的难受感了,这玩意真谁设计的
腰封
腰封,又叫侧标,在台湾叫书腰,用来包在书籍、唱片等商品侧面的纸带,常见尺寸是书的1/3高度,如图中的1
1957年,在东京的书店里,一本名为《危険な毒花》的摄影散文集悄然上架,书的下方包裹着一条醒目的橘红色的纸带,这是现在能看到最早的腰封了,上面不光有书名、推荐语,还标明了书的写真数量和价格。
腰封的设计灵感可能来源于日本传统和服的腰带文化--具有实用功能,还是整套服装的点晴之笔,承载日本文化中对完整性和仪式感的追求。有效的信息传达,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前提下突出重点信息,腰封恰好的满足了这一要求。
80年代,日本出版业进入白热化竞争,图书市场趋于饱和,出版社急需新鲜的营销手段来吸引读者,这时候腰封开始大杀四方,在日本出版界真正的流行起来,出现了“无书不腰”的现象。几乎每本新书都会配上腰封,但那时还是设计精美,且商业味不浓,真正的是针对该书的客户评价。
90年代,腰封开始向日本的邻国扩散,那就是泡菜和我们了,泡菜不说,我们的第一本带腰封的书是《相约星期二》,红黄白色的腰封,告诉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。在豆瓣读书还没有出来,网络信息没有发达到时候,余秋雨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广告了。
相对于设计精美,客观评价的腰封不同,我们经常看到的有“震撼心灵”“改变人生”“影响一生”“XX推荐”这种抓人眼球,夸大其词的大字腰封。相较于一开始的原始设计理念,后面的腰封基本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就是过渡营销,完全原本的内涵和设计美学,当然不是全部。
好的腰封是书的延伸,一眼知其内容走向,以及获奖记录等,不会把额外的东西留在上面,让书的整体包装保留其原来的纯粹,设计也是贴合于书原本的封面设计,不会显得突兀。就好象绅士服装上配的蝴蝶节或领带,有些爱者偏爱收藏,精心设计的腰封也是独一无二的珍藏;有些爱者会把腰封剪了当书签使用,实用又不易丢失;有些爱者会喜欢腰封上的文案,让你重新回忆起看该书的时候的感受。
但是天平的另一端总会站一些人的,比如我
腰封在我阅读时候的就是一个额外的负担,放在桌上阅读的时候会好一点,但我一样不喜欢有一个比书本原本的宽度还要宽的背景条在下面。未看完的书顺手放背包的时候,需要小心翼翼,不经意就会弄出不可复原的褶皱。
腰封本来是购买书的时候一种购买的参考选择,浮夸的文案看多了之后,在选择书的时候对腰封的文案就会有一种免疫,再者现在豆瓣和电子书轻易可获取,买书的时候已经不再腰封的营销了。
最后,对于审美部分的要求,市面上见到的腰封设计真的是比原书的封面差太多了,单纯的就是吸眼睛求的大字色块堆叠,完全不顾原书封面的美感。
那我们自行改进腰封
既然腰封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买来了就是“拆完即弃”的命运的话,那没有腰封自然是更好的选择。那如果不能没有,那我们能不能让它变得更好玩一点呢,哪怕是变得更有用一点或者不是那么恶心读者也行。
那我们试试一些不考虑可行性的想法吧。
印在塑封里(拆完即弃)
本着是本来就是拆完即弃的命运,那我不如就省点布料,将腰封上的所有信息直接印刷在塑封膜的内侧,腰封与塑封的功能合二为一,反正读者朋友们也是拆完就弃,不可惜。
种子纸(绿色环保带点情调)
换完不弃,把它变得有用一点,我们把材质换成种子纸,在不动传统包装的理念下,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,拆完包装之后,你可以用任何满足条件的形式进行种植,不再只是一本的附属品,它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。哪怕在设计上没有多少进步,读者也还是可以额外的附加满足感,并且还提倡了绿色环保。
折成小物件
把腰封设计成可折叠用,将腰封拆下后,按照预设的虚线,轻松做成杯垫、笔架之类的小物件,或者跟图书内容相关联的纪念品。比如《三体》的可以折成“不要回答”的卡片,《霸王别姬》可以折叠成小脸谱,《活着》的狗。
热感应图层
假设有一书本,放在那里的时候原始的封面没有任何异样,当我将它拿在手里,手掌轻轻滑过指定区域的时候,显示出特定的文字或图案。当然还可以在里面增加上防伪或其它更多的设想,成本?那不是我考虑的事情。
还有你,说的就是你,护封也是一样。